「有教無類」之我見        5B     鐘敏慧

 

      何謂「有教無類」呢? 「有教無類」就是無論貧富、貴賤或愚笨、聰明的人,皆給予均等的教育機會。孔子可謂是中國淵遠歷史上,第一位提倡「有教無類」的老師,他廣收門生,上至達官貴人,下至草間小民,總共有三千名之多。其學術教育上的成就廣為後人推崇,得到「至聖先師」、「萬世師表」的美譽。

 

      「有教無類」這種優良的教學態度,經過幾千年代代相傳,時至今日,時人依然大為提倡,在教育界奉為教學的無上準則 。在香港這個大都會裡,我們得見莘莘學子各得其所,在各院各校接受公平的教育。例如:上特殊學校,外籍人士上國際學校......等等可見,香港的教育制度是「有教無類」的。

 

      依我愚見,一位老師要做到「有教無類」並不容易。人非聖賢,「七情六慾」是人之常情,要平等、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,老師往往力不從心。

 

     記得在我小學五年級的時候,我們的班主任是一位端莊的年青女教師。由於初執教鞭,她對教育工作充滿憧憬、熱衷。她每次和我們上課的時侯,總是兩眼放光,嘴角微微上翹,授課時正經八百,盡答同學的疑問。可是,同學多數認為她的課過分沉悶,沒多大興趣,整天在堂上打瞌睡。對於初出茅廬的她來說,面對如此情景,根本束手無策。漸漸地,她教學的熱衷被我們的反應冷卻了, 眼裡的光芒不復見。反而射出有點兇煞的目光來。經她一輪觀察後,她發現了班上猶有一小撮成績優異且「欣賞」她的授課方法的同學。她把心一橫,便轉而只專注輔導他們。從我所見,這位老師對那些「好學生」處處呵護有加,甚至於課餘時間為他們煲湯;那些被視為「眼中釘」的學生呢,則是不瞅不睬,不予理會

 

     這位老師教育學生就是有「類」別的。成績優異乖巧的學生,她就給予施教,關懷備至;成績差勁且頑劣的學生,她便不施教,完全不屑一顧。然而,這並不是她的本意。她本「有教無類」,熱心教學,可惜因為年資尚淺,無法處理窘境,惱羞成怒,才衍生有「類」教學之念

 

     由此可見, 「類」教學並不是任何老師的初衷。只是因為後來受到一些因素衝擊, 「有教無類」便不能貫徹了,所以說,當一位「有教無類」的老師確實不容易。

 

     要貫徹「有教無類」的教育態度,我們可以從「因材施教」著手。即是無論任何人都給予學習的機會,再因應他們的資質程度授予知識。我認為我們不妨倒置他的次序,最終仍可以達到「有教無類」的境界。即是先瞭解他們的天賦資質後再因應程度而教授,最後便能「有教無類」了。其中,「瞭解」是額外多加的一環,也是重要的一環,只有深刻地瞭解後,才不會覺得難以接受。因此老師便不會再介意受教育者的背景身份,這就是「有教無類」了。

 

       至聖先師孔子,以「有教無類」為後世千古頌讚。為人師表理應如此,但是世界上聖人不多,難道我們就要勉力達至「聖人」的境界嗎? 為人師表者只要本著「誨人不倦」的精神,接納不同的學生,盡心盡力地施教,就是一位好老師了!